北宋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品的酢浆草结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佛教宝地长干里,这里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南京长干里地区就有了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东晋初,长干寺之名正式出现。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 ,宋真宗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又根据他的新年号,诏改长干寺为天禧寺。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香火鼎盛。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 ,天禧寺得到大修,寺塔焕然一新,可惜于永乐六年 (1408年)不幸被焚毁。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为北宋时期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宋代丝织品,多是包裹着铜钱、宝石等供奉品的“包袱”,也有一些存储着香料和钱币的囊袋。这些丝织品上有用墨书的愿景文字,也有用金线缝出的吉祥纹样。本文选择其中的几件囊袋作为对象,研究其形制、组织结构、纹样、制作方法等。
之前本站也有关于大报恩寺出土相关中国结的报道https://www.jieyiwang.cn/wenwu/3.html
一、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品(文物号13-4)
该件文物宽4.5 厘米,长13厘米。其上端用绳子编成环状,内系一中国结基本结酢浆草结,绳子外圈有穗状装饰一周(图1) 。饰品主体为长方形囊袋,有袋盖,其上用金线绣了一对交颈鸳鸯,头部羽毛、交汇的脖颈,以及张开的翅膀清晰可见,但其下方的金属绣线大部分已经脱落。主体两边分别缝有两片带穗状边饰的三角形,在折边处也有类似的穗状装饰,三根穗为一组。这种三根穗的装饰形式在同地出土的其他文物中也有出现(图2)。
`
图1 盘长结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品
-
西汉画像石二龙穿璧中的双钱结
沛县栖山汉墓出土的二龙穿璧图画像石距今约2100-2200年,画面中央为十字穿双环(玉璧),两侧各刻一龙,龙首相对,一足踏环,一足触边框,环下二鸟昂首而立,中间一个很醒目的双钱结纹饰。
2025-08-19阅读:13 -
清代中国结文物:回笼流苏络子
这是两个清朝时期的回笼流苏编绳挂件。样式古朴,由多个传统的中国结基本结组合,古代匠人,先编绦带,再用绦子打结,搓回笼须。岂是非一般人可做。
2025-04-05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