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丽: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

阅读:25 来源:中国结论坛 发表时间:2025-08-20 11:31作者:耿淑丽

作者:耿淑丽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30 多年来台湾的中国结艺技法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从结法上来看,台湾结艺从仅有的13种基本结和简单的历史遗留变化结,发展到了今天的各种挂饰、各种首饰、平面壁饰、立体绳雕等类型,如今已是一项可以千变万化的编结造型艺术门类。本文从近30多年来台湾的中国结艺发展之路和编结方法展开研究,并介绍台湾的结艺专家和作品。

简介: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工艺逐渐消失。台湾当代所命名的“中国结”是由台湾传统女红中的编结继承发展而来,1975-1976年间,台湾汉声杂志社的姚梦嘉先生,走访台湾民间多位会编结的老人,例如当时79岁的陈匏老人,汇集濒临失传的编结技艺,整理出13种基本编结法并发表于1976年的《ECHO》杂志的第六卷二、三期内,此文的发表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陈夏生、邱永昌就在此列。

1.台湾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结的发展情况

陈夏生早年曾随台北故宫王振凯老先生学习纽扣结和吉祥结的编法,当看到《ECHO》的报道后深受吸引,催化了她对编结的兴趣,从此开始编结。1978年夏,私立实践家专(现已改制为实践大学)的教务主任张清治先生,赴韩国首都女子大学教学观摩时,发现传统编结竟然是韩国首都女子大学的必修课,因此回国后立即开创《中国装饰结的课程》,恳请陈夏生担任教师,之后陈积极投入研究中国绳结艺术。“中国结”的名称是1981年底陈夏生与汉声杂志社出版《中国结》一书时共同命名的,1982年初此书出版后,改变了以往结艺直接教授的方式,扩大了人们对结艺的认识和了解,引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开始学结,中国结开始在台湾流行。这本书中介绍了11种基本结和14种变化结。1983年10月,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办第一届(传统与创新)民间剧场活动,“中国结”的名称正式出现在台湾的公文函件中,当年年底,中国结艺推广中心正式成立,免费为台北地区的中小学美工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为台湾各地机关、学校培养提供师资。而后“中华民国毛线手艺协进会”设立结艺委员会,制订了专门的结艺考级和讲师资格的考试制度,并每年组织一次考核,一直到今天

中国结艺课程还是各个社区大学、文化中心大学的主要课程,目前在台湾学习结艺的课程设计得十分完善,学习也非常方便普及,而这一切与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有很大的作用。

1984年1月汉声出版陈夏生的《中国结2》,书中介绍新增的2种基本结和16种变化结5种流苏的做法,另外此书还详细地介绍了结艺的多种创作可能性,以及结在头发、帽子、耳朵、颈部、衣服、腰部、手上、脚上、物件上等的装饰作用,使结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绽放光辉。此后,陈夏生还出版了结艺历史史料研究的专著《中国结的经纬》,同年发表了个人新的中国结艺作品图录《采结攀缘》,作品平面壁饰结和藻井型装饰结为主。1995年汉声杂志社出版了《手打中国结》,书中有张道一先生的序论“中国的绳与结”,对结艺专家陈夏生和南京编结艺人曹禾妹的采访介绍,72件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结饰文物,其中61件来自台湾苗栗、台中、彰化地区的民间收藏,还重点讲授中国结的徒手编法。

1996年元旦,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艺廊”盛大地推出中国结艺展,展出“历史源流”、“先民结艺”、“创新实用”、“全民参与”等四个单元,中国结就是这样地在台湾政府文化机构和民间有心人士的通力合作下,激发大众普遍学习中国结的兴趣和信心,使这项传统技艺再度兴盛起来。1998年汉声出版了陈夏生的《中国结3》,此书中陈将基本结构概括为四大系统,九大变化,66件各式结艺作品,并讲述了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此后关于中国结的书籍陆续不断地出版,结艺作品也不断地展出交流。

总之,台湾结艺的发展整体上有三度的流行高潮,分别为1982年、1986年、2008年前后。2000年前后,

耿淑丽: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

耿淑丽: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

耿淑丽: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

耿淑丽: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


    声明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