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丽:中国古代装饰绳结中基本结出现年代及应用研究
作者:耿淑丽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在两岸的学术刊物上已发表有关中国装饰绳结文章上百篇,文中主要从图纹上、视觉上、美学上、应用上去阐述结,在这些文章中“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I4I5I常被引用。目前,研究者不懂编结,编结者又不关心历史史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讲到:关于中国古代装饰绳结结形发展历史的了解,仍然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目前对编结结构发展历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2009年《海南日报》报道台湾研究结艺的陈夏生老师在大陆参加海峡两岸文化论坛时“因为没有可以对话的人而感到孤独”。笔者从1999年冬开始自学绳结,自2002年始在学校开设结艺课程,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开始对史料进行研究整理。
中国结艺:中国特有的传统装饰编结艺术。基本结:制作中国结艺最基本的编结方法,可以组合变化出复杂结形的最小单位。
2.重点研究对象:12种基本结名称有:双钱结、平结、纽扣结、吉祥结万字结、十字结、双联结、酢浆草结、团锦结、绶带结盘长结、藻井结。
文献探讨:
陈夏生 2000年7月出版的专著《中国结 3》中关于古代装饰绳结的内容,是目前最新最全面的历史研究成果,学者们文章中所讲的“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就出自该文的影响。在《中国结3》概述中展现了陈氏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上12种装饰绳结基本结形,讲到“隋唐是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目前应用的基本结中,就有万字结、团锦结、十字结绶带结和一个结形具备二耳酢浆草结架构的结子,相继出现。虽然当时仍然多以单独的一个结来做装饰。”[ 此书的第 4-5 页还提供了古代绳结的历史图像资料。“入宋以后,以目前收集来的资料显示,以多个单结串联在一起装饰的应用渐多,而且出现了酢浆草结。”[]“清代是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不但几乎所有的基本结当时都被普遍的应用,而且从耳翼上发展出来的复杂变化结也屡见不鲜;在《红楼梦》卷四第三十五回中就述及当时有一炷香、象眼块、朝天蹬、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儿等络子的名称。
2.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服饰上系的玉佩和绳结(图2)上,即可详细地看到当时结玉佩的情况。由俑身结饰上可以看出当时结并不是一条绳子编成,在组佩中起到的是装饰和固定双重作用,致,方向相同。
4.从汉灭亡到隋建立,跨度长达 381 年,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俑舟车后面的旗帜各角、伞盖的四角装饰有单个结。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第 55 窟菩萨立像身上出现了吉祥结的雏形。南朝时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十千缨络,悬空下垂。”北周诗人庚信《题结线袋子》中的名句“交丝结龙凤,镂彩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北齐时期青州市窖藏佛像身上有一定数量的结饰,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徐显秀墓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伞盖四周装饰的绳结饰物,这时在绳结的尾部加上了流苏。太原金腾村七号墓壁画中伞盖的结饰,结形如连续的两个草浆结,绳头两边各有处理,有短短的流苏,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里所用的是圆柱形绳式,质感上并不轻柔,有一定的分量。北魏时期,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帝后礼佛图中的伞盖角处,装饰结是带状结的样式,很像今天的蝴蝶结。以上可见这一时期结绳的丰富性。
图中即可看到绳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结法
3.四川省乐山崖墓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部曲俑刀柄上出现了双联结(图3),这是目前看到最早的双联结结形应用实物。在多处汉代文物中发现双钱结,出现平结、纽扣结的装饰结形2。